时间:2024-12-04 09:22 国际学校网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地位都很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授课对象,更是“学”的主体,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主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俞立中 第七届IEIC大会主题分享
近年来,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教育的冲击不断加剧,科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变革以及未来对于AI技术的依赖,牵动着万千教育家庭的心弦。
高等学府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评定和培养学生能力?怎样应对这种变化?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教授在第七届IEIC大会中欧校友未来教育论坛中,基于多年育人经验,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和“学”的方式,给予了大家重要启发。
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 | 第七届IEIC大会中欧校友未来教育论坛主题分享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01、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的挑战
我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后来到又在上海纽约大学担任了八年校长。这一路走来,从公办学校、体制内高校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我有比较深的教育体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正面临从工业化时代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时代教育模式的转型。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标准化的模式拟定的。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个性化。
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我认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该关注当今时代的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未来的世界、未来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当下,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包含以下五点:
第一:学校依然存在,大学依然存在,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第二:学习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强调个性化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第三: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学校的文化氛围将对学生产生更大影响。
第四:技能和素养的提升是学生终身成长的要点。
第五: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辩。
02、重在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育如何变革才跟得上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这是全球教育都面临的问题,而留给我们适应和调整的时间不多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颁布了“新课标”,修订了“新教材”,调整了课程体系。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程体系,如果是不同教师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产生的效果会一样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教师与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高于教材、高于课程的。而培养模式的层次更高,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产生的,会影响学生一生。
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需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模式的创新。
美国教授 Carol S. Dweck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曾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通过一次次测试来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传统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能力评定是有限的,它可以测试出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但它无法测试出沟通交流能力、艺术天赋、情商、心商等。
每个孩子都有某种天分的,都可以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培养孩子以及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0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是有限的,在线是无限的,社会是无限的,实践也是无限的。
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在课堂里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和社会实践,更好地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地位都很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授课对象,更是“学”的主体,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主体,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哪些能力?
如,拓展科学视野和保护好奇心。我们会发现,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眼睛是有光的,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会不断地提问题。成年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问题很傻,实际上孩子们在思考。而到了高中和大学的时候,很多孩子眼里的光已经熄灭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被遏制住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此外,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勇于实践、探索、试错,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跨学科基础,拓展全球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等。
通过多年教育实践,我有几个感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创新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创新有不同类型,比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设计工艺创新等。每个人都有可以创新创造,不要觉得它很难。陈玉琨教授曾说过:创新就是比别人早走一步、多走一步。很有意思的。
第二,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敢于善于探索自己的学习成长之路。不要迷信“成功”,每个人适应的教学模式不一样。
第三,学习不只是发生在课堂里。我们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
04、大学教育要教给孩子什么?
大学教育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思辨。
尤其是学会选择,我把它列在了第一条。
因为只有在选择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思考未来的人生,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同时发现兴趣所在。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会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的选择,不是家长做的就是老师做的,那他怎么能知道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自己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呢?
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也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学习活动可以提升孩子研究问题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而社会服务能让孩子更贴近社会实际,了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关心弱者,增强社会责任感。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竞争,我们无需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习动力、提升自己?我们需关注以下六点——
最后,追溯教育本源,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教育都是为了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挖掘潜能,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将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2787266480@qq.com。
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中考后转轨国际高中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新选择。国际教育赛道灵活广阔、前景明朗,尤其适合不适应传统教育内卷、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攻克语言关后,升学
提前锁定席位!苏州国际学校招生季全解析与备考时间轴 夏日的热浪袭来,苏州国际学校的秋季招生也逐渐步入尾声。此刻,补录名额所剩无几,对于目标转向国际教育赛道的家庭而言
由于苏州国际学校数量众多,为了方便择校,家长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学校进行一定的分类或评级,我们今天主要从课程体系分类一下: 从留学需求出发,国际学校被分为AP学
南京作为教育资源富集的城市,近年来涌现出多所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的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学校或引入海外顶尖教育资源,或创新中西课程体系,为3-18岁学生提供多元成长路径。
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孩子的升学路径成为众多武汉家长关注的焦点。是让孩子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奋力拼搏,还是选择国际学校,接受更具全球视野的教育理念?这道选择题常常让
高考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面对卷不动也摆不烂的高考,许多普高学生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放弃高考,通过转OSSD,直冲世界TOP100名校。 适合普高学生转轨的国际课程 01、申全球 OSSD是加拿
在武汉国际教育的蓬勃浪潮中,AP课程凭借其全球认可度与学术深度,成为众多家庭的核心选择。 然而,当家长们在 学术严谨性 与 个性化发展 之间寻求平衡时,武汉贝赛思国际学校以
夏末的杭州,暑气渐消。杭州鼎文学校2025-2026学年的学生报到日如约而至,一场兼顾效率与温度的协同共创,正在鼎文国际大社区里有序铺展。 鼎文坚持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宗旨,不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手机版
院校库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