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

400-9609-559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不照搬“原汁原味国际课

时间:2017-07-11 13:43来源:国际学校网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不照搬“原汁原味国际课程”!作为上海老牌的民办国际学校之一,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不是IB,也不是AP或A-level课程,而是西外自己研发的中西融合的核心课程。“IB课程是为在海外的西方外交官的孩子设计的,难度较大,并不适合所有学生;AP和A-level问题更大,美国学生上AP,英国学生上A-level都很自然,但照搬到中国课堂都有问题。中国应该发展出自己的国际化课程。”西外校长林敏解释说,这也是西外一直探索的方向。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为“西外”)成立于2005年,是沪上开展国际化教育的老牌民办学校。

  4月初,上海市教委公布21所普通高中成为国际课程试点学校,包括11所公办高中和10所民办高中,西外也列入其中。和大部分学校开展IBDP课程(国际文凭组织课程)和AP课程(美国大学预科课程)不同的是,西外外国语学校开设的是具有中西融合特色的“北美高中课程”。

  西外的北美高中国际课程经过近八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培养了不少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凭着西外学校的高中毕业证书纷纷敲开了世界名牌大学之门。近年来,西外毕业生的去向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曼切斯特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际知名高等学府。

  西外办学这些年来,坚持走中西融合的办学之路,自主开发、引进、设计、改良、整合国际国内课程,先后吸引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美国知名媒体的记者来校采访报道。

  200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林敏辞去新西兰国立怀卡托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职位,与高盛集团亚洲区总裁徐子望一同创办了西外。林敏下过农场,本科复旦毕业,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英国和新西兰任教多年,他为何选择回国办学校?

  “我们想要自主探索中国教育的国际化道路。”林敏在接受外滩教育专访时表示:“我和徐子望在中国读了中小学和大学本科,又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了很多年,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深切地感到好的国际化教育一定是中西融合的教育。学校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和人格力量的培养,其中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国际化课程的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送进国外好的大学,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本土情怀,具有终身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2006年,学校承办了”西外——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高盛总裁约翰-商顿、哈佛大学着名心理学博士泰勒-沙哈儿、李开复、马云等享誉全球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与会。

  近几年,西外很少在大众媒体抛头露面,但学校的名人讲座依旧很频繁。林敏校长解释说:“西外发展有着不同阶段,有些阶段借助外力,有些阶段需要静下心来。”近年来,林敏校长工作的重点是课程内涵建设。他经常说:“做课程研究,要细水长流,慢慢做。”

  目前,西外学校国际课程学术总监、美国教师Chris负责国际课程整合工作。Chris曾在美国加州和宾州做过中学的教研组组长和副校长,具有20多年AP教师经历。之前在中国任教七年,来西外之前在广州一所国际学校担任副校长。

  报道|探访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不照搬“原汁原味国际课程” <wbr>老海归自创课程之路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日常教学

  西外国际部主任潘炜倩介绍,学校高中部的核心课程,和美国本土的高中课程同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严格按照国外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实施课程。此外,学校还设计了多门校本课程:如中外文学比较、中国人文经典和批判性思维等。

  记者受邀参观了学校的中国经典课教室,大约一百平米的大教室,布置成一个古代私塾式学堂模样,四面墙壁被做成木制书架,老师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围成一个大圈,其中有一张桌上放着茶具和古琴。学生在茶香、书香和悠扬琴声中,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

  批判性思维课程是总校长林敏十分费心的科目。针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每周一次。通常,老师会给出一个跨学科领域或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再相互讨论、辩论。“农民工进城问题”、“高考还是留学”、“啃老与自立”等中国社会民生话题也逐渐进入孩子的讨论范围。批判性思维课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老师和课本的权威结论,有的是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独立的判断和思想的交锋。

  与此同时,林敏坚持,让西外的每一堂课,都渗透批判性思维的理念。采访当天,记者花了45分钟和西外国际部17位高一H班学生上了一堂世界历史课,结果被深深震撼了!

  来自美国的教师埃瑞克在一开始就抛出三个单词供学生讨论,分别是“Buddha”、“dharma”和“karma”。这让英语8级的记者如坐针毡,因为后两个单词,记者也从未听说过。老师详细了解释了三个词的含义”佛陀“,”达摩“和”因果轮回“,甚至从中又引申出更多的新词汇“nirvana”(内心平静)和”Caste system“(等级制度)。

  这门世界历史课主要讲述各大宗教思想,这节课的主题是古印度教和佛教起源。埃瑞克介绍说,古印度的“Caste system“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圣人、皇室贵族、商人以及匠人和侍者。

  “这样的制度,有哪些缺点,又有哪些优点?“埃瑞克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来填空。

  “民众会产生不满,导致矛盾冲突“,”社会不团结“,”缺乏创造力”……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那么,想想这些特点的反面是什么?”埃瑞克问。

  下面突然间安静了。学生们都开始陷入沉思。

  “社会稳定。”一位学生首先打破沉默,紧接着,更多答案涌现:“政府容易管理和控制民众”,“每个人都有工作……”学生很快进入集体头脑风暴的状态。

  埃瑞克的课堂教学,不会把教学内容填塞得很满,总是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课后,埃瑞克告诉记者,明天学生们将迎来一场小测验,“只有给出不同于课堂上提到的答案,才能取得高分。”

  报道|探访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不照搬“原汁原味国际课程” <wbr>老海归自创课程之路

  吸取IB精华,再自创课程

  除了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学术课程之外,西外国际部的高中必修课,还包含了其他两大内容:研究性和拓展性课程,比如实验科学、趣味化学、影视制作、演讲与辩论、模拟联合国等,以及“创造、行动、服务”课程,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能力与他人分享,通过参加戏剧、音乐、体育和社区服务活动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天赋才干,学会关心和学会合作。

  潘炜倩介绍说:“西外国际部高中,完全借鉴了IB课程的精华。” 比如IB课程除了六门学科必修课外,还需要通过TOK(知识论),CAS(创造,行动,服务)和EE(研究型论文)。而西外则针对这三者的要求,全部开设相关对应课程:批判性思维,创造,行动,服务课,以及拓展性课程。潘炜倩曾就读上海中学,后在澳大利亚读完硕士后回上海中学国际部工作多年,目前负责西外国际部高中课程的日常管理。

  林敏校长说,西外的课程“借鉴”IB和北美高中课程,不是全盘照搬,这样一来,就不会被IB课程的框架所束缚。其中有一些科目也可以加入更多中国元素,适合中国各层次的学生学习,使中国学生从国内传统课程学习模式向国际课程模式平稳过渡,这样的转型可能更为顺畅。

  在西外,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2013年,初一国际部原创小说习作集《梦魔方》出版,收录了数十篇学生的小说作品。高中国际部也在校内推出了4万字的英语小说习作集。潘炜倩曾很仔细地阅读过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富有想象力,和传统的文学作品不一样,既有梦幻场景,也有科学大爆炸的奇思妙想。作品本身独有的青涩和童真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身上所蕴含的文学潜力,是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很难超越的。”

  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财富观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建立西外小银行,给学生开设了“校园模拟银行账户“,帮助学生制定理财计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在银行户头上的金钱数字,而是他人生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西外正在制作“校园十大富豪榜”,这些榜上的人选都是具有社会责任和奉献意识的国际公民。西外还给每个学生建立国际公民档案,从身体机能,学习认知,心理个性,审美创造,领导沟通,实践动手,独立生活等九方面全面评价记录学生的成长发展。

  每天,西外的住宿生有一个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时间。学校还组成了上海首个中学帆船队,每年定期展开水上运动项目。

  西外有名的体育项目是高尔夫,曾被媒体称为“支持高尔夫运动的学校”。学校让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接触高尔夫运动。每学期,西外都会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分批去上海天马高尔夫学院“扫盲”。据估计,自从开设高尔夫项目以来,西外已有两千人接受了高尔夫的普及培训。

  林敏说,“我个人认为高尔夫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西方,高尔夫被人称之为绅士运动。打高尔夫的人整体素质不会差,因为打高尔夫的人在球场上必须要遵守规矩,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另外在绿茵场上打球,心态要沉着、镇定,我想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学生的气质、礼仪培养。”

  目前,西外有近二十位学生在上海天马高尔夫学院接受青少年长期培训项目,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都有。近年来,就读于西外高中国际部的高美祺、常文惠等同学在汇丰青少年冠军赛和各种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很快,美国哈佛大学和其他多所知名学府邀请17岁的高美祺递交入学申请。

  报道|探访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不照搬“原汁原味国际课程” <wbr>老海归自创课程之路

  对话西外外国语学校林敏校长

  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大课程意识

  B=外滩教育

  L=林敏

  B:西外拥有3500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能否介绍西外国际部和国内部的择校体制?两个部各有多少人?

  L:西外的国际部学生大约占1/4,国内部学生占3/4。国际高中部部分学生是从西外初中部直升上来,部分是从外校转来。今后的五年至十年,我们希望把整个学校国际部学生比例逐渐提高,真正培养跨文化的、双语的国际化人才。

  我理想的状态是将来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高中阶段,一方面不放弃传统的优势课程,继续坚持中国教育对基础知识夯实的好传统,一方面大力充实加强国际课程。

  国际课程不仅仅是提高英语水平,就像你刚才听的那堂课,它还包含了科学探究,宗教、人文、社会科学、批判性思维。

  这堂课很典型,展示了如何把批判性思维渗透到学科领域去。你看美国老师他漫不经心提到一些东西,其实都是非常关键的东西,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反思,学生也习以为常。它改变了中国老师惯有的非黑即白的单元思维。任何一件事情,比如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它是不好的,但其实它也具有两面性。

  B:西外采用的课程是美国高中的核心课程和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能否具体举一个例子说明,学生不学A-Level,不学IB,西外的国际课程的优势是什么?

  L:前几周,国际部9至11年级的同学去崇明做了一场团队活动,从中学习数学建模的知识,不光是理论的建模,还是实践的建模。学生用纸板搭建一座桥。这座桥终要承受几十公斤的压力,于是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尝试各种方法,终一个学生成功地躺到桥上。这种活动在很多学校可能就不做了,感觉是浪费时间,SAT又不考这个,A-Level、IB也不考这个。

  我们看下来反而是学习成绩弱一点的学生,做出来是好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什么样形状的物体承受力是大的。学生就直观了解到这种数学建模。所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活动,常常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在卷面上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都有才能,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比如西外高中的“实践行走课程”,这几年,我们去了井冈山、泰山、南京、安阳等地,当然也去了美、英、澳、加游学和学习。学生出发前和各学科老师共同准备各种探究课题,在行走过程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文化交流,访贫问苦、支教体验,通过观察、体验、感悟、分析、综合等,后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我们有一些学生刚进来的时候,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问题,但是来了之后,通过西外的氛围和环境,慢慢地开始舒展开来,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家长都说,西外给了这些很有个性的孩子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对于那些传统学校里不一定认为是循规蹈矩的孩子,我们会辨别他们的天赋在哪里,给他们发展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好学校。

  如果我们都是按照分数选拔学生,就是挑一批上海考分高的学生,后他们考取了好大学,这也不是你学校的本事。如果你能把一些中上的学生,甚至有些问题和偏科的学生培养成才,那才是教育,是学校的本事。西外大的优势是“因材施教”,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建立多元评价系统,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大潜能。

  B:学校对生源的要求有哪些?

  L:笔试和面试还是会有,有一些标杆性的硬指标,需要达到。因为他们到了大学,还是需要应对学科的考试。但我们相对更注重个性、品行的考察。如果有些学生有潜力,让我们看到闪光点,哪怕他在个别学科上比较弱,我们会给他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B:我曾看到媒体报道,西外曾经有一位偏科较严重的女孩子,终考入复旦大学。能否说说她的故事。

  L:她初中是在另外一所学校读的,申请来西外高中时,我们发现她文科非常出彩,写作能力突出,理科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我当时说:“接受她吧,一开始偏科一些也是正常的。”高中三年,我们有意识为她创造一切机会,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比如鼓励她竞选团委学生会干部,让她参加学校的辩论队等。针对其弱项,则安排老师为她补数学,她自己也很努力,后数学成绩也上去了。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把她拦在外面,就可能把这个学生自信心毁了。如果让她进来后,一味“纠偏”,也不会让孩子快乐。我们尝试让孩子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对学校招生选拔的要求,是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多角度地测评学生,而且要给学生发展空间。因为他进来后,还有几年时间去发展提升。

  B:采访了很多所学校,我发现您的教育人才培养观很不一样。

  L:我记得俞正声书记曾经问过: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我们的人才培养观真的是太狭隘,培养的都是为中科院,好大学输送博士生、硕士生,都是走搞学术一条道,只是一条独木桥,这是不对的。

  90%以上的学生不会走学术道路,不会成为科学家、教授等专业人士。他们很多都会创业,特别是今后十年二十年,他们一生中职业都要变几次。有的人可能之前在事业单位或公司工作,可能过几年就出来创业,在淘宝上开个店,马化腾的微信可能就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育也可能遇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跟我们老师说,可能过个八年十年,西外已经不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学校,我们没有班级了,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通过互联网的平台给我们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可能在家上课,每周有几次集体答疑及团队活动再到学校来。我们老师还可以给其他学校、甚至海外学生上课。西外成为一个“教育工场”,就像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一样。

  我们要预测到这种变化。所以我们中层的行政会,每周由一位中层管理干部引领,先做半小时演讲,再集体讨论。比如上学期我们的主题是“课程领导力”。

  这个学期我们的课题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和改革”,已经有好多讲,挺有意思。学校还有人文讲堂,文化沙龙,教学论坛,导师工作室。西外很重视师生人文底蕴和独立人格的发展。国际化不仅是照搬别人的课程与教材,而是要学人家的精髓。

  西方教育核心的是它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独立思考,批判性创造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的能力。我们也在探索教育的发展,不能光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教育课程方式,教师工作方式,一百多年来没有变化,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基本架构,但这个架构会变的,而且冲击会非常大。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到底怎么做?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不能人云亦云,照本COPY。

  B:学校在校本课程上投入非常大。是否您觉得IB,A-Level这类有完整体系的课程有局限,不适合中国学生?

  L:无论是IB还是A-Level,都有一个框架,而且这个框架比较严谨,不让你有很多基础创新的东西,也不让你过多结合中国的实践,适应中国学生的特点。

  IB课程初是为在海外的西方外交官的孩子设计,它的出发点,主题思想,很大意义上受到西方教育的限制。我们也研究过,而且它适应的学生面也蛮窄的,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包括西方也是这样。多只有15%到20%的学生适合读IB课程。

  A-Level课程则问题更大。说句实话,中国大部分做A-Level的课程中心,只提供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学科,多加一门经济学。课程范围太窄。通常学生选两门数学加一门物理或化学。其实,这和中国的高考也没啥大差别,只不过把中文变成英文罢了。这变成了洋高考的敲门砖。

  B:近一两年国内不少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或民办学校开设“IB课程”。你如何解读“IB课程热”?

  L:我之前也说过,IB课程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包括西方也是这样。因为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各有特色,IB课程只适合于一部分较优的学生。如果硬要赶鸭子上架,反而会出很多问题。

  二,IB课程的师资很难招。真正好的,特别难招。我说句心里话,目前这么多学校一拥而上,师资这块,包括师资管理这块,可能会存在缺陷。你去国外看真正好的IB学校,对教师培训十分严格,而中国自身培养的IB教师,符合国际标准的,并不多。

  所以,我一直说,如果条件成熟,那么可以做IB。但如果这么多学生想读国际课程,那么还是应该提供以中西融合课程为主体的国际化课程,更适合大部分中国学生。

  目前,IB课程中国化还远远没有做到。因为任何课程都是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IB课程设计的初衷,是为英语和西方语言为母语的孩子设计。它现有的课程大纲,课程材料,很多是英语,当然现在法语西班牙语材料也有,中文材料很少。中文课仅仅作为IB课程六门课中的一门来学,其他都是按照他们的框架设定。

  中国是否可以发展自己的国际化课程?我认为是可行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多学生选择国际化课程,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有知识产权独立创新的国际化课程?包括IB、AP课程好多好的理念和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引进。比如,IB课程除了要学生学六门主课外,还需要CAS,TOK和拓展性论文。这三点中,CAS被我们完全借鉴,西外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借鉴TOK。而拓展性论文,西外学生则是通过各种Project,社会调查,完成拓展性论文。

  好东西可以为我所用,但我们不被束缚,不用完全按照它的课程标准做,而是可以放开手来做,结合中国的实际。比如IB课程中的TOK和拓展性论文,绝大部分需要用西方的、英语的框架来做。但是,为什么不能按照中国特有的国情,符合中国学生特点、能力的方法来做。

  所以,能否有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课程的内容、思想、方法的有机整合,慢慢做出一套适合我们中国学生,自然而然融汇贯通的国际化课程?将来学生到外国学习生活也没问题,英语好,多元视角,具有批判性思维及国际学术规范,既有民族认同又能跨文化交流沟通,既能在中国做事又能在海外闯荡。这有什么不好?

  B:西外没有拿现成的国际课程来做,必然要投入很多资源开发整合课程,还可能冒着不被市场所认同的风险。这点你是如何考虑的?如何说服家长认同你的尝试?

  L:不少学校打出“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来吸引学生和家长。我想问:什么是原汁原味的?原汁原味的课程适合的是西方的孩子,而我们是中国孩子。可能是由于我在国外待了二十多年体会更深了。如果你到美国去,发现美国孩子读AP课程,去英国发现当地人读A-Level课程,那是很自然的,但中国孩子一定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这个适应调整期如何整合到课程设置里。

  比如西外高中部有很多传统学校初三毕业转来的学生。让他们一下子去读A-Level,IB课程,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比如,高一(10年级)的过渡性课程怎么设计?我不是说IB课程不好,但这终还是人家的东西,中国学校跟在人家后面,没有自己的课程理念和架构,没有好好动脑筋开发自己的课程。一百多年前,胡适等一大批人留洋去了,如今我们学生仍源源不断朝大洋彼岸走,其实也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B:能否对比公办学校国际部的高中生,和西外高中生在能力上的不同?

  L: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更注重学生“三力”( 批判力,创造力,实践力)的培养,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多元智能的发展。如去年出版了中文和英文小说专辑,学生英语论文集,素材来源于他们平时的生活和阅读,特别有创造力。我想这是有些公办学校学生做不到的。

  公办学校国际部更注重考试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而西外不光教授知识,还要两手硬,要关注成绩,更要注重内在的学习品质和人格力量的培养。国外大学录取学生,不光看考试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

  B:西外如何招聘和培养优质老师?

  L:西外全球招聘老师,我们有些好老师也是自己培养出来,所以我们准备在师资上下很大功夫,一个是留住好老师,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我们今年建了一个西外教师发展基金,专门给老师带教、培训、科研、开发新课程、人文底蕴的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老师可以申请学校资源对他的投入。我们送他们去国内外进修培训,他们也相应对西外做一些承诺。

  相比其他学校,西外的师资特别多元化,既有毕业于华师大、复旦的研究生,也有一批海归,以及退休返聘的老师。我们比较重视在国内外有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以学校还有不少海归。比如国际部潘老师在澳大利亚读的硕士,教导主任原来是建平实验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去了英国卡地夫大学读硕士,来到西外后从普通教师做起。高中国际部负责外教事务的吴老师和我是校友,英国利兹大学硕士毕业。我们的几十个外教采用全球招聘,几乎所有英语国家的老师,在我们西外都能找到。西外实行导师制,所有中外教师都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导师和学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B:去年西外曾尝试“兵教兵”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有机会上讲台当老师,给同学上数学课。这样的尝试是否还在继续?

  L:西外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我们现在决定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我们的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活动中去。比如我们老师在讨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甚至学生作业和测试等,一定要让学生代表参加进来。包括对老师的测评,学生参与很多的教学管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学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有时候也会给老师提供很好的建议,很好的想法,师生之间有一种很好的互动模式。

  每个学生当小老师,就是帮助他提高对这门学科知识的了解,因为他要去教,一定要去预习,一定会去准备,一定会对这门课越来越有兴趣。

  其实这也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我有一次去听课,发现以前一个很传统的数学老师,突然之间不在讲台上了,讲台上的是学生。我在想是不是一个教学事故,老师跑哪儿去了?后来一看,老师坐在下面,老师在写笔记。原来这个班的考试在全年级不靠前,一学期下来,排名反而靠前了。

  不仅“兵教兵”,学生还“结对子”,好学生帮助差学生。尽管我们是小班制,每个班级30个人,但有时候一个老师仍照顾不到每个孩子,所以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去辅导学生,互相切磋,进步很快。

  在晚自习的时候,有时候两三个学生就跑出来,相互答疑讨论。有的家长不理解,说你们怎么这么乱呢?学生怎么能走出课堂呢?自习不一定是要大家齐齐整整坐在教室,一句话都不说。学生有问题相互讨论,不也是一个提高的机会吗?不要光只看表面。

  B:西外地处松江大学城。是否和大学城的学校有联系和资源共享?

  L:松江大学城不少学生来我们学校做社团辅导员,开设选修课。我们的话剧社曾排练《雷雨》,我们就有松江大学城的话剧团来做指导。学校没有专职的韩语老师,上外学生来学校开设韩语选修课。我们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戏剧、艺术创作、摄影上有合作,共享很多资源,争取把我们学生创意课程做起来。

  大学的师生经常到西外讲课辅导。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参观他们的工作室,西外学生排的好几个戏剧,都是借他们的场子演出。我们也为他们输送优质学生。

  B:后一个问题,西外对课程的理解是什么?

  L:我认为,学校从上到下,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大课程意识,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出外的实践行走,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其实都是教育意义上的“课程”,课程不光是在几十平方米的课堂,通过传统知识传递的方式。

  真正的国际化课程不是越走越窄的几门洋应试课程,而是要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要改变我们现有的教育生态。就像我近去西北为西外高中实践行走课程踩点所感悟到的,一路上大漠戈壁、天山祁连、烽火长城、草原绿洲、重走丝绸古道、中华西域文明的历史犹如一幅幅画卷再现、金戈铁马、游牧农耕、民族融合、文化交汇、从自然生态到历史人文、从维族的坎儿井到敦煌的莫高窟、从雄关万里的古长城到神舟飞船的发射塔,一个个古老文明的飞天梦,富含着多少高中行走课程的资源。一地一景,能给师生们带来多少想象与创意的空间,这些场景都是教与学的大课堂,那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就应成为西外教育的地平线!

温馨提示:国际化学校,想了解更多学校信息及招生考试情况,欢迎点击【预约看校】咨询!或电话咨询:400-9609-559

国际学校择校咨询

声明:本站内容和图片仅供参考,具体以各校实际为准.若有侵权或其他问题,可联系反馈,本站将尽快处理相关内容.

预约看校

少量开放日预约名额/全面咨询了解学校

报名热线:400-960-9559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是2005年成立的一所从幼儿园到高...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高中国际课程班招生对象:上海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怎么样?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

西外外国语学校是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认证成员,同时也是剑桥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简称西外),由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是2005年成立的一所从幼儿园到高...

西外是2005年成立的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寄...

立即预约
请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