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给孩子选的国际学校来体现家长的价值观!
国际学校小编认为在投资孩子教育这件事上,不论是真·中产阶级,还是伪·中产阶级,父母都非常舍得。而且,很奇怪的是,这种舍得却并非出于认真全面的考虑,反倒是社交舆论的压力促使了一部分父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舍得”。而这,正好暴露了一部分家长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给孩子买玩具,挑贵的!挑洋气的!
这一点我想各位家长心里早已默认这一消费观念了。潜意识中已经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消费更好的更贵的。这种消费观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实力上无可厚非。
但,如果父母们的社交圈里在“晒娃”的时候,这样的消费行为却会给社交圈里的其他父母造成压力。压力并非来自孩子不听话,而是没有给孩子买好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如果经济实力不够在非必需品上挥霍,在给孩子挑选玩具上,更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年龄等方面去考虑,什么样的玩具更有性价比。
然而,迫于社交圈的压力,若是给孩子买了一个便宜玩具,怕是有些父母会觉得脸红。
孩子怎么养?选高大上的!要富养不要穷养!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女孩/男孩要富养/穷养”这样的话题,引得众多网友共鸣:就是要富养,涨见识,以后才不会面对大千世界的诱惑失去理智,才不会对别人给予的好意就感激万分。
相信这部分有共鸣的网友现在也已经为人父母了。但这样的观念放在对金钱观念、对消费世界还毫无意识的孩子身上,可就不一定是那么回事了。
《小说月报》曾有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了一个小资家庭的故事。主角是一名母亲,在美容院做美容护理工作,丈夫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两人共同孕育了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出于想要把女儿富养,养成公主的教育理念,这位母亲便想要将一切好的都给女儿,买能买到的贵的裙子,买能买到贵的鞋子,买能买到贵的饭盒,连每天给女儿做饭的食材都得是进口。
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现在许多家庭出现的情况?是不是像极了那些不忍孩子输在起跑线,跟风给孩子报各种高大上的培训班夏令营的家庭?
小说后来的发展令人唏嘘。母亲为了给女儿买到新上市的的鞋子,在商场里准备顺走一双鞋子,在付费的时候藏在了袋子里,经过感应通道的时候,警报响起,母亲被拦了下来,随后保安和售货员纷纷问她是故意顺走的还是忘了付钱。然而监控显示,这位母亲不是忘了付钱,是故意顺走的。
在激烈的争吵中,母亲为了表明自己的确是忘了付钱,竟然用一把小刀还是剪刀将自己宝贵手的两根手指切了下来。
事故发生后,母亲跟女儿撒谎,说是自己做了正义的事情,不小心伤到了手。
结局是,母亲万分疼爱的女儿,偷了同班同学的MP3。而女儿的解释是,不是她偷得,是她捡到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是小说,带有夸张和戏剧的手法,但是却也暴露了一个扭曲的教育观念。给孩子一定要是贵的?贵的一定就是好的?好的真的是合适的?
贵的?好的?合适的?
面对教育,家长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将暴露自己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而这样功利性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就真的很让人唏嘘了。
在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也是如此。家长们打电话、查资料总会问哪所学校排名好,哪所学校贵?好像排名好、学费贵就能暗示一则非常确定的事实——我孩子去了,一定能变得好。
不不不,真不是这样的。孩子没有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两个较优的、顽皮的、不懂事的孩子放在一块没有根本可比性。
曾有家长说,情商教育没有模式化,很难培养。
这话说的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每个孩子的教育都不可模式化,相互之间有借鉴意义,却绝无照搬价值。
别人眼中好的,却不是适合你孩子的。
别人去的是贵的,却不是适合你孩子的。
说到底,当我们在追求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不少家长却非要把孩子推向统一生产线一样生产出来的高分孩子、精英孩子。
你们如此之矛盾,真的不怕孩子未来的人生路比你们更加矛盾痛苦吗?
别问我如何找到适合孩子的,我不是你们可爱的孩子的父母,你们才是。
温馨提示:国际化学校,想了解更多学校信息,欢迎点击【预约看校】咨询!或电话咨询:400-9609-559
免责声明: 1. 为方便家长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该页面关于学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学校视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们”、“我校”等第一人称指代学校本身。并不代表远播公司或其观点;2. 此网页内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参考,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具体以学校官方发布为主;3. 若素材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2787266480@qq.com。